评论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科学价值存疑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倪晴
导读 基因编辑宝宝出生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何建奎周日向《美联社》透露了这一消息,婴儿在第二天举行

基因编辑宝宝出生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何建奎周日向《美联社》透露了这一消息,婴儿在第二天举行的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大会上诞生的消息在全球引起轰动,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何建奎周日向《美联社》透露了这一消息,并出席了次日举行的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抢尽了风头。这个实验甚至改变了胎儿的CCR5基因,这应该会终结HIV感染人体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名理科博士生,作者自然希望科技能造福人类;基因工程作为手段之一没有错。然而,从科学和道德的角度来看,何建奎博士的实验值得关注甚至批评。

没有必要为了避免艾滋病而编辑婴儿的基因,甚至伤害免疫力。

003010报道,参与实验的7位家长中,男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女方没有患病。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表示,这样的父母不需要修改基因就能生出健康的婴儿。宾夕法尼亚大学Kiran Musunuru教授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指出,CCR5基因异常的人更容易死于流感。

基因不是被编辑的更健康吗?为了艾滋病对抗更常见的流感值得吗?

这项实验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其科学价值与其引起的关注不成比例。

用于基因编辑的CRISPR/Cas9技术分别由张峰和詹妮弗杜德纳/埃马纽埃尔查彭迪埃团队发明。虽然现在还有两批人在争夺技术的专利,但是CRISPR早已被广泛使用,这并不新鲜。

所以这次主要的“突破”在于敢于进行临床实验。由于禁止编辑胎儿基因用于非实验室用途,何建奎和他的合作者迈克尔迪姆(Michael Deem)将研究转移到了。(虽然现在可能不合法)。法律上的限制似乎已经被克服了,但是否有科学上的成就值得怀疑。何建奎真的编辑了宝宝的CCR5基因吗?预防艾滋病的效果如何?有长期计划观察副作用和健康状况吗?没人知道。

科研成果要通过同行评审,确保研究方法没有瑕疵,才能公之于众;这是业内的一贯做法。何建奎本人在国际会议召开前向媒体散发消息,因此涉嫌博取公众好感。

这一争议不禁让笔者想起了2014年物理学界的一则轰动新闻:BICEP2团队宣布观测到了宇宙“暴涨”的证据,并将新闻放在了《美联社》的头版!一年后,经过多次测试,物理学家的共识是,2014年的测量结果实际上源于宇宙尘埃,而不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可能环节“暴涨”。大肆宣传后承认研究成果无效,只会损害公众对专业领域的信任;宇宙学也是,基因工程也是。

更何况宇宙学的论文可以撤,但诞生的生命却不能轻易抹去。这种基因工程可能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是物理研究无法相比的。

不仅仅是科学本身使缺席的伦理审查和巨大的风险变得可怕,而是欺诈和缺席的伦理检查。

103010媒体援引各种报道,称何建奎可能伪造伦理审查结果。合作医院总经理表示,医院与何建奎没有联系,网上流传的《纽约时报》上的7个签名,虽然字迹与我很像,但我并不认识。同时,深圳市科委表示未资助过相关研究,何建奎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记录中所称的资金来源不实。(注册记录截图见此)

类似的指责并非多余,需要何建奎本人出面澄清。但是为什么临床基因编辑争议这么大?在文章的最后,笔者简要论述了两点。

第一,不成熟的技术可能危害实验人类的健康,其基因繁殖后更有可能危害整个世界。CRISPR是目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但仍有可能无意中改变目标以外的基因,俗称“脱靶”,后果难以预料。所以临床试验风险太高,暂时不值得尝试。

第二,长期来看,有可能固化贫富悬殊。现在的贫富差别,大多在于机会和物质条件,皮相差不多。但是,如果有一天基因工程成熟了,体力、免疫力甚至智力都可以用钱随意定制,那么穷就成了一种物理事实,永远无法翻身。什么样的基因工程在道德上是允许的是一个大问题。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可以读读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哈拉里的《端》(德乌斯人)》,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

总之,这个基因编辑宝贝的科学价值存疑,更有打开道德潘多拉魔盒的嫌疑。基因工程与以往医疗纠纷的区别在于,前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是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