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八股文是什么意思,八股文是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八股文又叫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是一种俗称,它是明代朱元璋创制的一种科举考试文体。
2、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3、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4、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
5、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6、股者,对偶之名也。
7、……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8、……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9、……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10、若长题则不拘此。
11、……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12、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13、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14、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
15、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16、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17、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18、”清人陶福履甚为简明地叙述了经义文体演变为八股的历史:“四书文,经义也,宋熙宁中王安石所创。
19、《宋史》: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士,命中书省撰大义式颂行,试义者须有文采,乃为中格。
20、元仁宗皇庆初,复科举,仍用经义,体式小变,其文有破题、接题、小讲、谓之冒子,冒子后入官题,题下有原题、大讲、余意、亦曰从讲,又有原经,亦曰考经,有结尾。
21、后又小变,然冒题、原题、讲题、结题,一定不易。
22、明初小变,然文后尚有大结,犹其遗法,成、宏以后纯为八比之格矣。
23、”1 有些学者从构成八股的各种成分如破题、对偶等方面来追论八股的起源,2 也有的学者从原始结构和义理来源溯其远祖,3 从而把八股的萌芽追溯到明初、元、宋乃至于唐、汉、战国、春秋,不一而足。
24、本文不拟细探八股文的源流,也不欲明确系年八股产生的时间,因为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4 即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标准、典型的八股文?如果说入语气、用排偶即为八股,则宋人文天祥乃至王安石的经义文已经是八股了;如果说对偶句段为八方为八股,则清代制义亦非全是八股,晚清许多试卷其实只是六比也属正格,更勿论还有许多或二、或三、或十、十二比等种种变化了。
25、所以,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要看全体、看整篇,看是否已形成垂之长久的定式。
26、5 故本文仅拟紧密联系科举考试来看一种较完整成形、长期固定的经义八股,这种八股文作为一种综合的文体样式,尤其是作为一种相当持久固定、为千百万人小心遵循的文章程式,6 离开考试就确实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
27、本文想强调八股形成过程的长期性、渐进性和自然而然性。
28、自明代延至晚清的经义应试文(八股)的基本格式是:──破题(两句散行)──承题(三、四散句)冒子 ──起讲(七、八句或十余句,散行浑写题意)……入题(一、二或三四散句)──起二比(两股对偶成文)……出题(一、二或三四散句)比 ──中二比(两股对偶成文)──后二比(两股对偶成文)……束二比(两股对偶成文)收结(三、四散句)7元倪士毅说,宋之盛如张才叔自靖义,“至宋季则其篇甚长,首有破题,之下有接题、有小讲,有缴结,以上谓之‘冒子’,然后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有大讲(有上段、有过段、有下段),有余意(亦曰从讲),有原经、有结尾。
29、篇篇按其次序,其文多拘于捉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宜今日又变更之。
30、今之经义不拘格律,然亦当分冒题,原题,讲题,结题四段。
31、”8 由此可大略得出发展到宋季时的经义文结构如下:破题接题冒子 小讲缴结原题上段入官题 大讲 中段下段从讲(余意)原经结尾 元代基本上如宋,但比其简单,一定不易的只有以下四个部分的结构:冒题原题讲题结题从北宋熙宁四年(1071)到南宋末(1279)约二百年间,经义文已发展到一个格式相当繁复固定的程度,甚至可说与明中叶以后的八股格式相差无多。
32、此又不仅经义,宋代的“论”这一应试文也在这期间形成了与经义相差无几的格式。
33、纪昀说∶宋代考试“论”体使用得比其他文体还要多些,其始也不拘成格,如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自出机杼,未尝屑屑于头项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后,讲求渐审,程式渐严,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场屋之作遂别有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逾越。
34、“论”体中之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基本上跟经义式一样,甚至更为发达,“实后来八比之滥觞。
35、”9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任何考试内容都有一种向客观程式化、甚至向日益严格固定的客观程式化发展的自然趋势,即便是并无经题之限,而是要求“自出机杼”的论也不例外。
36、只要有百十年的升平,任一考试科目都有可能演成繁复严密的程式。
37、当时论体限五百字以上,却无下限,经义亦同。
38、这易助长繁复之风,实际上,在南宋晚期,已经形成了一种虽不叫“八股”,却很接近于八股(至少比元代及明初经义文更接近)的经义式,其文不仅略具三部分结构,且已“拘于作对”,也就是说,在“八股”之前,经义式已经走过了类似“八股”的一圈。
39、宋末战乱,元代早期科举考试又停了几十年,客观上可能反有助于斩断繁复琐碎的严密程式之风,10 所以,元代,明初的经义文反趋朴实,不再拘于比偶,格式也只需循大要而不必严守细节。
40、明初四书义又限三百字以内,五经义五百字以内,文较短小简明。
41、但时间一长,试文又渐至严密,要求一种更固定的程式以便考官衡文和士子准备,后人习称的“八股”也就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42、八股在明代的产生正如顾亭林所言:“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1465~1487)以后。
43、股者,对偶之名也。
44、天顺(1457~1464)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45、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46、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47、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48、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
49、故今人可传,谓之八股。
50、若长题则不拘此。
51、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
52、”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53、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54、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55、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千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56、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57、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
58、”11 清代八股比较起明代中叶来,变化主要是大结缩短,起讲延长和字数增加。
59、12在此,有一种说法尤须加以辨析,即认为八股文体是由朱元璋所定,由朝廷立法所定,其根据大概是来自《明史·选举志》:“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60、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61、”13 明洪武三年定考试文字程式,并没有厘定八股程式,明洪武二十四年所定“文字格式”也仅规定:“凡作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
62、”14 固定的两两对偶及全篇之式看来还是如顾炎武所说直到十五世纪中叶以后的成化、弘治年间才逐渐定型,至此以后四百多年,在格式上方无大变。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