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书法(放鹤亭记)

长孙蕊菁
导读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放鹤亭记书法,放鹤亭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放鹤亭记书法,放鹤亭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2、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3、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4、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5、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6、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7、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8、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9、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10、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11、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12、《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13、’《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

14、’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15、原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16、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17、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18、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19、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20、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21、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22、故名之曰“放鹤亭”。

23、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4、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25、《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26、’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27、’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28、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放鹤亭记》。

29、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0、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31、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32、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3、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苏轼被谪贬徐州。

34、此文正是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谪贬徐州。

35、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

36、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

37、苏轼为之作题记。

3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