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图片唯美图片(禅修)

郭学梁
导读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禅修图片唯美图片,禅修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禅修图片唯美图片,禅修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

2、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3、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

4、他应当: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5、”这是第一步。

6、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7、能够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

8、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9、有四种方法可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第一、少外缘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

10、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11、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交际,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

12、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

13、为什么呢?生活太丰富了。

14、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

15、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

16、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

17、这是第一点。

18、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

19、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就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

20、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

21、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22、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

23、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24、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

25、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

26、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

27、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

28、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这是第二点。

29、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

30、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

31、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

32、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

33、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

34、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然后迈步行走。

35、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

36、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

37、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

38、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39、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

40、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帮助。

41、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

42、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第三、让心平静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

43、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和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和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

44、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 ,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

45、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46、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

47、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48、第四、数息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49、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50、《清净道论》里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

51、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

52、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

53、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

54、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

55、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56、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

57、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

58、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59、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

60、”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

61、假如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一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一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

62、如此一个数息单元是一分钟,两个单元就有两分钟,三个单元就有三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专注的时间。

63、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

64、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65、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

66、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

67、如何数呢?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

68、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69、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70、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

71、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

72、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73、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

74、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15分钟、20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

75、为什么呢?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

76、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77、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

78、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

79、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

80、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81、’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82、’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83、’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84、’”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

85、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

86、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

87、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

88、有时候呼吸稍微快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

89、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90、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教导的第三个阶段:“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91、’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92、’”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

93、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94、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

95、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96、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

97、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

98、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和气息就不相应。

99、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

100、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

101、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

102、同样地,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103、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

104、同样地,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

105、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106、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讲到的第三个阶段:“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107、’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108、’”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

109、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

110、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

111、他不应该怀疑自己!《清净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类众生没有呼吸:胎儿、潜入水中者、无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禅者、色界和无色界梵天人,以及入灭尽定者。

112、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类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

113、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钝才觉察不到而已。

114、”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

115、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

116、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117、什么是息呢?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这就是“息”。

118、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119、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

120、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121、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

122、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

123、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

124、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125、’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126、’”当然,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这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来说的。

127、然而,在实际禅修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128、也就是说,这四个阶段对有些禅修者来说并非必经的过程。

129、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呼吸即变得很缓慢,这个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全息的阶段,而不一定要经过长短息的阶段。

130、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即发现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觉察不到呼吸,这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而不是说非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两个阶段不可。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