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痰饮吃什么中成药最好,痰饮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3、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4、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5、 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6、肺、脾、肾及三焦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
7、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
8、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9、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
10、停滞于脏腑,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升降。
11、 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12、 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13、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14、 痰饮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饮【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
15、舌苔白润,脉弦滑。
16、 【治法】 温阳化饮。
17、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
18、水煎服。
19、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
20、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
21、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22、 悬饮【证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
23、舌苔白,脉沉弦。
24、 【治法】 宣利逐饮。
25、 【方药】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
26、水煎服。
27、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
28、水煎服。
29、每日1—2剂。
30、 支饮【证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
31、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肺化饮。
32、 【方药】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
33、水煎服。
34、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
35、水煎服。
36、 溢饮【证见】 四肢沉重或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
37、舌苔白,脉弦紧。
38、 【治法】 发表化饮。
39、 【方药】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
40、水煎服。
41、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
42、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克。
43、 痰饮治疗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
44、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45、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46、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