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张元干的《贺新郎》,贺新郎 张元干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共有两首,不知道你要那首。
2、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作者:【张元干】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梦绕神州路。
3、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4、底事昆仑倾砥柱。
5、九地黄流乱注。
6、聚万落、千村狐兔。
7、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8、更南浦,送君去。
9、凉生岸柳催残暑。
10、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11、万里江山知何处。
12、回首对床夜语。
13、雁不到、书成谁与。
14、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15、举大白,听金缕。
16、 【注释】: 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
17、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18、 “梦绕神州路 ”,是说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 。
19、“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
20、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
21、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22、 首问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 ?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剥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
23、 郑所南所谓“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 ”,让国破家亡之人而视之,此情此景便会产生共鸣,笔者亲历抗战时期华北沦陷的情景,故而被这情景深深感动。
24、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
25、 过片便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 。
26、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
27、“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 ”,写“疏星渡河汉 ”、“金波淡,玉绳低转”,为什么情调如此相似?而对于芦川,悲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
28、如以“闲笔”视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晓细品,浅人难得深味矣。
29、 下言写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 ,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经是不可能的!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 ?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
30、用此方法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穷达,又岂肯谈个人琐事。
31、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此句的依据。
32、 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
33、——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作者用笔如夭矫之龙,不以陈言落套为比。
34、 凡填《贺新郎 》,上下片有两个仄起七字句,不得误以为与律句全同 ,“高难问”“怀今古”,难、今二字,皆须平声(与上三字连成四平声),方为协律。
35、又两歇拍“送君去”“听金缕”,头一字必须去声,此为定格。
36、然而明清以后,理解此者已少,合律者百无一二人。
37、故此说明,以示学人。
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 作者:【张元干】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曳杖危楼去。
39、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40、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
41、宿燕落、寒芦深处。
42、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
43、谁伴我,醉中舞。
44、十年一梦扬州路。
45、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46、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47、谩暗涩、铜华尘土。
48、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49、风浩荡,欲飞举。
50、 【注释】: 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 ,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
51、张元干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干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
52、高宗绍兴七年(1137 ),宰相张浚被罢 ,以赵鼎为相。
53、八年二月,秦桧第二次入相,赵鼎被罢免,四月,宋派王伦使金,力图和议;十二月,李纲在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上书反对议和,被罢回福建长乐。
54、作者为此写了这首词,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无限的敬仰并予以坚决支持。
55、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
56、此显示出自己的真实用意。
57、 起首四句写自己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只见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 。
58、“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
59、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
60、 “怅望 ”两句,先是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这时正值深夜,“鼻息鸣鼍鼓”,是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水中动物名)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
61、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隐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
62、“谁伴我”两句,承上,“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意,自伤孤独(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结句之“谁共我,醉明月”,与此意同 )。
63、李纲与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
64、同舞当亦包括共商恢复中原之事,至此才转入寄李纲本题。
65、 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66、 “十年”这一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同时,当时为建炎元年(1127)。
67、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杨州为行都;次年秋金兵进犯 ,南宋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战争摧为一片空墟 ,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此处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诗句。
68、如今只剩残破空城,使人怀想之余,不觉加强了作者对高宗的屈膝议和感到不满,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人的南下的决心 。
69、“倚高寒”两句,继续写作者夜倚高楼,但觉寒气逼人,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但又感到自己壮心犹在,豪气如潮,足以吞灭敌人。
70、骄虏是指金人 。
71、《汉书·匈奴传》说匈奴是“天之骄子”,这里是借指。
72、“要斩”两句,运用两个典故反映出对宋金和议的看法。
73、前一句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象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西域国名 )王那样对付金人。
74、《汉书·傅介子传》说楼兰王曾杀汉使者 ,傅介子奉命“至楼兰。
75、⋯⋯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76、⋯⋯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 ,刃交胸,立死 。
77、”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
78、后一句是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事,影射和议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
79、杜甫《咏怀古迹》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80、”作者在此用杜甫诗意,说明在琵琶声中流露出对屈辱求和的无穷遗恨与悲愤,以此暗示南宋与金人议和也将遗恨千古 。
81、“谩暗涩”句,是叹息如今和议已成定局 ,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
82、暗涩,是形容宝剑上布满铜锈,逐渐失光彩,失去作用。
83、这里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的受到朝廷罢斥压制 。
84、“唤取”两句,先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这是对李纲的推崇。
85、李纲自己也曾在《水调歌头》中说:“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
86、” 作者对他评论,即发表意见,面对和议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退苕溪(浙江吴兴一带),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呢?结尾振起,指出要凭浩荡长风,飞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主张表示最大的支持,这也就是写他作本词的旨意。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